中国政府网  |   新疆政府网  |   新疆文旅之声  |  
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旅厅要闻>文旅厅要闻 >正文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 时间:2020-10-20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点击:[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部署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司局、地方文化和旅游厅(局)、国有文艺院团代表作交流发言。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加大创新力度出精品攀“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对国有文艺院团时刻关心、常加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其中对有关院团的批示、指示等,为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规划了路径,提出了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艺术司引导各地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学习和思想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重大任务;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积极打造优秀艺术作品传播平台;加强艺术工作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大力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进一步加强艺术评论和舆论体系建设。在出戏、出人、出效益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实现“两个效益”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对照还没有完全“破题”的有“高原”缺“高峰”问题,对照进一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培育“高峰”作品不断涌现的创作生态要求,国有文艺院团亟须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深层次生产关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破解自身生存和发展压力大,创作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传播能力都亟待进一步提升的短板和难题,为解决相关的现实题材创作短板等问题提供根本性的支持。

我们将始终坚持将国有文艺院团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对标对表。我们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出精品、攀“高峰”,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具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把故事讲到人们的心坎里去;始终坚持建设一支德艺双馨、价值观正确的人才队伍;始终做好重大题材创作工作,完成好重大任务。我们将坚持分类指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抓好传播平台建设,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把线上线下平台统筹好、结合好,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服从改革大局促进提质增效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发展所趋、民心所向、基层所盼。要充分认识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坚决拥护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决定,坚决服从改革大局,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迎来了“提质增效”的发展期,证明了改革是院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精神,提出几点思考:

抓管理,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化。要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舞台艺术作品内容把控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事业院团,要在强化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完善财务、人事、收入分配、人才培养、创作生产等内部机制,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通过规范化管理激发自身活力。

抓演出,实现演出创作一体化。创作与演出并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要实现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就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体验,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达成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共识”,实现演出与创作之间的互联互动。舞台作品要经过长时间、大量的演出,不断地打磨提高,精益求精,否则只能是“一阵风”,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实现演出创作的有机统一。

抓运营,实现国家院团品牌化。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的国有院团,应该结合自身定位明确市场运营方向。作为国家直属院团,要具有塑造品牌的意识,创新市场运营理念和艺术传播方式,以高品质的舞台作品和“国家队”的综合实力,树立起国家艺术院团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引导文化消费,扩大社会影响力。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更无法一劳永逸,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院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强化国家艺术院团的使命担当,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坚决完成好涉及国家院团的各项改革任务,确保改革顺利稳妥推进。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传承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是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我们要将本次会议精神融入今后的创作、演出及人才培养中,继续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进一步做实把思想性贯穿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的工作机制。国有文艺院团要凸显党的领导贯穿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作品的思想性。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作品上狠下功夫,弘扬民乐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二是要尊重艺术规律,激发创作活力。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有不同的创演规律,今后的创作演出中要不断深化“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当代气质”的理念。要发挥民族乐器的特点和个性,体现有辨识度的中华美学特征,把握当代观众的欣赏心理,体现乐团人才方面的优势。每一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不尽相同,文艺院团要根据自身艺术表演特点,形成演出和创作规律,把继承和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真正通过实践来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三是要把激发人才的活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优秀的人才是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让每一位优秀的艺术人才都能够在乐团找到自身价值,并与乐团发展相结合,使他们与乐团一起正向良性发展。比如在表演人才方面,我们下一步将发展和完善老中青三个层面的人才管理长效机制。

四是要重视激发事业属性院团中的市场属性。艺术演出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艺术院团当中有一部分工作是具有市场属性的,对这部分工作和人员的考核如果能够打破原有的事业单位的束缚,把效益和收入紧密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更灵活更有效地运行,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院团的市场活力。随着国家近两年不断加大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和捐赠行列中。建议拓宽对文化事业赞助和捐赠的减免税政策,扩大受、赠双方税收优惠力度,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愿意而且能够便利地投入国有文艺院团和其他文化事业建设。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作活力

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着重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完善院团改革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建设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事业体制院团改革,推动院团改革先行先试,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组织架构和管控体系;强化以绩效考核管理为抓手的举措,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实现精细化、精准化考核,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健全奖惩机制,推动院团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二是进一步强化以创作为中心的动力源泉。坚持全市艺术生产年度创作规划推进机制,紧扣首都文化主题,做好重大主题创作规划,提前储备一批优秀剧目,打磨提升一批经典剧目。围绕建党百年,推出“百年百场”精品剧目展演。发挥国有文艺院团创作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通过委约制、项目制等方式支持院团开展重大主题创作,形成首都文艺创作高峰。持续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把精品创作作为院团发展的动力之源,树立品牌IP意识、产品运营意识和项目投资意识,推出一批具备首都风范、体现国家水准的精品力作。完善艺术创作引导机制,发挥现有三大艺术创作基地作用,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创作接地气、有骨气、聚人气。

三是进一步推进以市场化改革为抓手的中心环节。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积极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开拓市场,把握观众需求,激发创作活力。改制院团要提前部署,建立演出倒排期计划,提前做好演出创作、排练、上演、宣发规划,形成完整的剧目运作管理链条;支持院团接入演出院线系统,运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拓展市场空间。结合新兴演出需求,引入最新科技,丰富演出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沉浸式演出、在线演出、云演出等新业态,提高观演体验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探索搭建全市演出宣传推广平台、剧场综合运营平台和剧目孵化运作平台,提高演出运营管理水平。

四是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条扶持机制。用好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发挥北京剧目排练中心作用,探索利用老旧厂房、腾退空间等再建设2至3家新的排练中心,支持国有文艺院团与地标性文化演出场所合作开展驻场演出,打造区域性演出中心,擦亮北京文化演出地标名片,不断拓展运营平台辐射范围,吸引全国优秀剧目参与平台展演,做大做强北京演艺中心品牌效应。

五是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名师大家的培育力度,加强艺术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实施“尖子人才后备班”计划,加强演出管理人才培养,着眼建立一支对市场敏感、有开拓精神和能力的演出经营专业人才队伍,整合经营力量,提高国内外演出市场运作能力。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持续深化改革体现使命担当

过去十年是北京演艺集团和所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1.0版本,着重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受疫情影响,在国际国内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严峻市场条件下成长立足,于复杂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北京演艺集团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2.0阶段,这也是集团步入新时代、走向新起点、迈入新征程的开始,体现了演艺集团和所属院团的使命担当。

第一,继续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北京演艺集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单位,自组建之初,就肩负着整合资源、打造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重要使命。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党建、人力资源、艺术生产、资产财务、宣传营销、法律工作等六大管控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办好所属文艺院团,有效履行院团出资人和管理机构职能,全面实施绩效考核,切实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团结带领文艺院团广大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优秀作品。

第三,始终坚持集团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将始终坚持集团化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各类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大文艺院团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处理好集团合力发展和保持各院团特色发展的关系,做强做优做大集团品牌。

第四,坚决守住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关口前移,引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用优秀的作品传递真善美,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第五,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鲜明导向。作为国有市场主体,院团必须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到人民群众中创作演出,坚持社会效益为首,妥善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双效统一目标。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引领豫剧发展繁荣民族文化

结合河南豫剧院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四点深化改革的思考:

第一,继续坚守“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的发展思路。作为演员、院团管理者,首先要排出一批歌颂党、歌颂人民的作品,绝不能亵渎历史、亵渎祖先、亵渎英雄。把握好创作方向,剧本是基础,必须表现高扬爱国、信仰、民生、廉政的永恒主题,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用这种题材来编写戏剧故事,戏剧创作才不会迷失方向,不迷失方向就会有广阔的市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剧本创作,抓好精品剧目生产,力争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

第二,创新管理机制,激活院团活力,培养青年文艺人才。为加大力度培养人才,河南豫剧院实行了“全员聘任制、项目负责制、工资封存制”,试行“领衔制”和“技衔制”,大幅度提升领衔主演的收入。人才是戏曲发展的关键。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纪念已故艺术家的工作,照顾、利用好健在的艺术家,珍惜好当今的艺术家,培养好将来的艺术家。充分落实好重要演职人员的相关政策保障。

第三,探索“一团一策”,明确艺术定位,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河南豫剧院下属四个艺术团体,根据不同的艺术定位,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即:一团是“一杆大旗”。今后一团要继续高举“常派”这杆大旗,大力演出优秀传统剧目,推动豫剧的传承创新。二团是“一马当先”。近20年来,二团一直致力于探索创新,在创造表演体系、探索市场化运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今后二团要在艺术创作和市场化运作方面,探索出更加成熟的路子和经验,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三团是“一面旗帜”。今后三团要继续坚持“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歌”的创作方向,大力推进现实题材创作。青年团是“一枝独秀”。根据青年团演职人员年轻化、高学历、演技强、流派多的特点,以打造“青春都市”型剧目为主,以青年观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在剧目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新秀。

第四,继续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引领豫剧发展。今后河南豫剧院要继续发挥引领、示范、研究和帮扶作用,办好全国豫剧院团长会议、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等品牌活动。院属四个团要继续坚持面向基层,积极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文艺轻骑兵”等多种惠民演出活动,大力开拓省内外演出市场,增加公益和商业演出,为繁荣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河南豫剧院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践“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的做法,将河南豫剧院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艺术阵地,把豫剧真正打造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总书记在给我们乌兰牧骑回信中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作为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作为草原上特有的艺术展现形式,63年来,乌兰牧骑以自己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特点,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积极做好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各项工作,被农牧民亲切称为“玛奈呼和德”(蒙语意为“我们的孩子”)。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要求,把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好。

一是坚持乌兰牧骑原有特色。乌兰牧骑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具备先进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的文艺工作队。我们将坚持特色发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推动文艺创新,打造“乌兰牧骑+”流动的综合服务品牌,促进新时代乌兰牧骑职能任务与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是深化乌兰牧骑内部机制改革。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要突出和强化公益属性,进一步增强活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规定,乌兰牧骑可以在当地文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指导监督下,自主公开招聘编制内队员,对特殊人才可以通过专家评估和专业技能考核等方式择优聘用。我们将依法推进乌兰牧骑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杰出优秀艺术家有作为。

三是进一步理顺乌兰牧骑管理体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的实施,充分发挥上一级乌兰牧骑对下一级乌兰牧骑的辅导、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乌兰牧骑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分享: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