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 承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宣传交流中心
网站标识码:6500000069 备案号: 新ICP备19001401号 联系电话:0991-8870054
索 引 号 | MB1620703/2023-00074 | 发文字号 | 公文种类 | ||
发文机关 | 非物质文化 遗产处 | 成文日期 | 2023-05-31 | 主题分类 |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2月8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自治区级“非遗集市”推荐申报工作。全疆各地(州、市)共推荐“非遗集市”46家,经专家评审,厅领导同意,最终评选产生14家,按照程序,现对其进行公示。
一、自治区级“非遗集市”名单
序号 |
非遗集市名称 |
申报单位 |
1 |
巴格其村民俗风情街非遗集市 |
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巴格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
2 |
可可托海景区非遗集市 |
新疆远方旅游有限公司 |
3 |
博湖县东归西海部落非遗集市 |
新疆博斯腾湖旅游有限公司 |
4 |
博格达尔村非遗集市 |
温泉县扎勒木特乡人民政府 |
5 |
腰站子村非遗集市 |
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民委员会 |
6 |
阿勒屯古街非遗集市 |
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7 |
团城民俗旅游区非遗集市 |
和田市文旅局 |
8 |
喀什古城景区非遗集市 |
喀什市古城景区管委会 |
9 |
克拉玛依河景区非遗集市 |
克拉玛依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
10 |
克州民俗风情园非遗集市 |
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玛纳斯保护研究)中心 |
11 |
鹿角湾景区非遗集市 |
沙湾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
12 |
葡萄沟景区非遗集市 |
吐鲁番大西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13 |
大巴扎步行街非遗集市 |
乌鲁木齐天山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
14 |
喀赞其景区非遗集市 |
伊宁市卡山其民俗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二、“新疆非遗集市”简要介绍
巴格其村民俗风情街非遗集市,位于阿克苏市南侧,距离阿克苏市区4公里,毗邻阿克苏大学城、多浪河二期和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千亩果园和湿地、森林公园环绕四周。巴格其村以现有的民居为依托,保留维吾尔族特色民居的同时进行庭院改造、升级。景区内设有维吾尔族木雕技艺、慕萨莱斯酿造工艺、维吾尔族刺绣、竹编等手工艺工作室进行展示展销,在不断提高阿克苏地区非遗项目知名度的同时,形成“人人了解非遗,人人参与非遗”的浓厚氛围。
可可托海景区非遗集市,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以峡谷河源风光、沼泽湿地景观、寒极湖泊、地质矿产资源、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族民俗风情等为主要特色,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科学考察等为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景区配合宝石沟寻宝探险游特色体验项目,以宝石画为代表的一系列非遗项目不断融入,形成非遗+旅游文创纪念品。
博湖县东归西海部落非遗集市,位于博斯腾湖旅游区中部,协同扬水站景区和白鹭洲景区,形成以博斯腾湖为核心串联成弧形空间格局,远期发展优势明显。博湖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自治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3项。全县共有 22 个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周边旅游资源良好,自然与文人相得益彰。
博格达尔村非遗集市,位于新疆温泉县城以西2公里处。这里背靠别珍套山,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4个民族聚居的村。博格达尔村以温泉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结合本村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蒙古族短调民歌、托布秀尔、萨吾尔登等非遗项目不断融入景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绵长的卡伦文化,让昔日的牧业村,摇身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腰站子村非遗集市,腰站子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5A级景区江布拉克距离18公里,腰站子村设有非遗项目展示馆,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展示形式,宣传、传承、传播、体验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挂面制作技艺。传承人通过不断“传帮带”,由2位州级传承人增至8位。腰站子村非遗展示馆通过“研学游”让学生亲身体验挂面制作全过程,将手工挂面制作手艺传播给更多游客和群众,感受非遗魅力。
阿勒屯古街非遗集市,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周边有哈密文博院(AAAA景区)、哈密王府景区(AAAA景区)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哈密回王墓。2008年12月,阿勒屯村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哈密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文旅精品村。阿勒屯村精心打造非遗工坊、木卡姆研学馆、葫芦农民画研学馆等,集非遗项目展示、教学、制作、销售于一体,成为当地拉动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城民俗旅游区非遗集市,和田团城地处和田市中心,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占地26公顷,因其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式分布的街巷环绕而得名,意为“团结之城”。景区坚持“一街一规划、一户一设计”的设计理念,延续了原有建筑和街巷特征,展现了和田阿依旺赛来民居样式。和田团城于2016年开始改造,建筑风格以阿依旺建筑文化元素为主,增加了葡萄架等景观公共空间。不仅保护了历史传承、改善了生活环境,还解决了居民就业。改造后的原住居民都住在了二、三楼,一楼用来做商铺,经营餐饮、手工艺品、民族乐器等。现有6家艾德莱斯店铺、1家地毯店铺、4家打馕店铺、8家药茶店铺、2家木雕店铺、1家铜器店铺、2家维吾尔族乐器店铺、1家金银首饰店铺和8家餐饮店铺,涵盖了各级非遗项目9个。
喀什古城景区非遗集市,喀什古城位于喀什市中心,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项目总投资70.49亿元,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按照“修旧如旧、原址重建”“一户一设计”的原则,景区既保持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又使居民住上了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子,老城内现有99条街巷,约有居民12.68万人,这里既是景区又是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区。喀什古城目前开设有传承传统工艺的店铺63家,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标识牌47家,代表性传承人47名,涵盖了传统美食、土陶烧制、铜器制作、金银首饰制作、木器制作、保健茶配制、服饰制作、花帽、乐器制作、木雕、铁器制作、蒸笼制作等12个非遗项目,从业人员达170人左右。
克拉玛依河景区非遗集市,地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克拉玛依河景区中心区域滨河广场商圈内,内含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综合性业态,充分满足了各族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的消费休闲需求。区域有紫砂、名砂、大雅艺术馆等非遗店铺7个,非遗产业从业人员19名,涉及街区面积28.9万㎡。2022年新建成的“油城印象”非遗集市展厅,入驻有玉雕、粉彩瓷、皮雕、绒花、布袋木偶等10余项非遗项目,涉及非遗传承人12名,以“非遗集市”为平台,以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意工坊为主打,打造特色“文化矩阵”,推动区域“非遗+旅游”业态升级,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克州民俗风情园非遗集市,建立于2023年1月,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现设置有库姆孜弹唱体验点2间、库姆孜制作体验点1间、白毡帽制作体验点2间、波杂饮料体验点1间、刺绣体验点2间;刺绣手工工坊12间,近100个非遗项目20多位非遗传承人相聚于此,是集非遗制作、体验、销售、展销于一体的场所。集市建成后,组织举办“新疆是个好地方”第十届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年俗展系列活动,“灯耀中华 福润新疆”迎春系列活动,“居素甫·玛玛依”杯“玛纳斯奇”演唱大赛、《玛纳斯》歌舞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推广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非遗旅游产品拉动文旅消费,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鹿角湾景区非遗集市,成立于2016年,该集市位于国家级AAAA景区鹿角湾游客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现有管理人员3人。依托沙湾市8个类别59个非遗项目,通过开展非遗进景区、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组织策划文旅系列主题活动、深化“旅游+”等举措,推动“非遗+旅游”神父融合发展,游客量和年度收益也逐年上升,2022年,鹿角湾景区实现游客量17.64万人,实现收益2647万元。非遗集市在带动景区周边农民致富增收、就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葡萄沟景区非遗集市,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级旅游名胜风景区、吐鲁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园内的葡萄长廊、维吾尔民俗博物馆、葡萄博物馆、非遗主题民宿、红色博物馆、西部酒城等景点其独具特色。自2019年以来,吐鲁番市大西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打造非遗集市,设有非遗展示门店共23间、非遗研学教室1栋,配备8个非遗项目的开发设计、生产实践工作室和2个展厅。2021年继续对非遗集市现有展厅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引入彩陶、黑陶、沙疗等非遗项目,打造30套非遗民宿,并在非遗集市内改造250平米的研学游课堂。
大巴扎步行街非遗集市,是集新疆特色建筑、民俗风情、风味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歌舞的集中展示地。全长730米,分三个区域,其中A区为“非遗文创休闲街区”,以具有民族特色工艺的花车组成。开设民族乐器、地毯、土陶、服饰等近40家各民族传统工艺体验店,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非遗项目除了产品的售卖之外,商户还专门设置了手作的区域,现场制作、现场展示,让游客朋友能更直观的体验到非遗文化,及了解非遗产品的制作流程。
喀赞其景区非遗集市,位于伊宁市南,以民俗风情为主的原生态人文景区,是伊宁的形象窗口,也是伊犁的百年老街。人们到了这里能体验到浓郁的“伊犁味道”。喀赞其老街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民居、民风、民情集丰富文化、酝淳厚民情、展多彩风姿于一体的原生态街区。在景区内集中设有传统制皂、刺绣、皮制品制作、剪纸、葫芦雕刻、馕制作技艺、乳制品制作等相关产品体验。游客在每个展区都有都可以停下脚步,问询、品尝、体验或拍照,领略着这些非遗项目在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中释放的魅力。
三、公示时间
2023年5月31日至6月4日(共5天)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作品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实名反映,并附有关证明材料。
联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联系电话:0991-8808916
地 址:乌鲁木齐市人民路312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第二办公区
邮 编:830000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5月31日